開展,第三屆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以「星球爆裂觀測站」為主題,集結11組藝術家、8個衛星站,呈現一系列精彩展覽及體驗活動,希冀創造一個療癒場所,並引導觀者與在地居民共同反思人和環境的關係重組可能性,展至2025年1月5日。
2024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星球爆裂觀測站」
如果地球是一個會經常釋放能量,因而斷層破裂、錯動的星球,那麼,花蓮就像其他千百個經常發生地震的板塊交界隱沒帶,花蓮其實是個「星球爆裂觀測站」。2024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本屆展覽中,當代藝術不僅和地震科學團隊合作,也透過感性的放大與觸動,將星球破裂的觀測工作,延展到人與土地、人與海洋、人與萬物在星球巨大震盪錯位後的關係重組與存在重逢。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星球爆裂觀測站」11組作品開箱
邁入第三屆「2024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由馬國鳳、龔卓軍、Nakaw Putun、王玉萍共同策展,此次以「星球爆裂觀測站」為題,藉11組藝術家於「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及「花蓮美術館」主展場帶來全新藝術作品,並串連花蓮在地8間特色店家作為衛星站,開啟一系列精彩互動活動及體驗。
擬山行
此作將花蓮峽谷這個地景作為「數位寫生」的對象,在實地考察後,透過具有即時光追系統的遊戲引擎,形構出一種集結地景、符碼、數位資訊之虛擬風景,重塑橫跨大範圍時空的現地感官經驗。場景使用大量3D掃描的物件拼湊出寫實的地形,並以真實世界的環境資料,包括風速、雨量、地震規模、深度、經緯度等,控制虛擬世界中相對應的參數,使虛擬影像產生如真實世界般不可預測之視覺變化。
- 藝術家:2ENTER貳進
山,與山
洪水洩洪,逃走的鰻魚在泥濘的土地留下河川的痕跡,往後的日子裡,當鰻魚因為傷口疼痛而翻身時,會引起土地震動,讓族人憶起牠曾經存在的痕跡。在自然變動的過程中,脆弱與堅硬時常交織並存,而我們柔軟的心會和山一起長大,適應他的起伏。一座山是單數,但那座山裡包含小草、土壤、岩石、溪水、花草樹木與各種生命,即使只是一座山就包含許多複數,在山林、在岸邊生活,並不會孤單面對,所以你不是孤島,是一座山,與其它山一起。
- 藝術家:Ali Istanda胡家瑜
生命的穿透力
要如何像樹木一樣站穩在星球地表上,要如何像盤根一樣相互拉扯緊抓住泥土裡的磐石?綿延的山脈與居住的家園一一崩落和摧毀,受傷的山林與心靈該如何被安慰?當災難來時誰都無法預測和逃避,要像樹木盤根一樣交錯與扶持,彼此療癒傷痛和恐懼,度過一次次的考驗;也試著瞭解土地的心跳與情緒,就算山林崩塌,只要土裡的根還在,就會衝破土壤與重重阻礙,展現生命的韌性與力量。
- 藝術家:Iyo Kacaw伊祐・噶照
像石頭一樣柔軟
石頭充滿可能性的樣貌,無論風吹雨打始終如一,如同阿美族人捍衛自身文化與土地堅定不移的心,緊密地團結在一起。以停格動畫作爲創作手法,將Makotaay豐富的地景生態作爲主角,利用石頭的相似性及多變的形態,逐一地放到時間軸上,會發現每一顆石頭都是那麽與衆不同並充滿生命力,就像阿美族人中的每個成員一樣,都是這個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重新認識石頭,重新認識阿美族人堅定不移卻柔軟的心。
- 藝術家:Raito Low劉靜怡
我們的島 系列
2024年4月3日,一場芮氏規模7.2的大震,撼動全台,這是繼921地震之後,二十五年來規模最大的地震,導致多處建築倒塌,房屋結構受損,許多居民被迫搬離家園,經歷連續的地震災害之後,現在的花蓮,還好嗎?地震是最難以預測的自然災害,地震帶上的台灣,時時會面臨大震來襲,希望透過《我們的島》的紀錄影像,讓大家更加瞭解我們腳下這塊不曾靜止的大地,共同找出防災、減災之道。
- 藝術家:公視《我們的島》
花園-花蓮 #九
《花園》試圖思索的狀態猶如波赫士的這段描述:「我想像出一個由迷宮組成的迷宮,一個錯綜複雜、生生不息的迷宮,包羅過去和將來,在某種意義上甚至牽涉到別的星球。」《花園-花蓮》延續此概念,將對象地從淡水河移轉於花蓮的嶺頂考古遺址,撿拾從石頭,牡蠣殼等改為陶片,土壤,考古後殘留的東西。在遊走的過程中,透過這地上物去想像它們在時空維度的存在,彷彿至身於時空中的迷宮。〈花園-花蓮 #九〉為《花園-花蓮》的第九顆球體。
- 藝術家:王煜松
地震博物館 系列
這件作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關於地震的傳說神話和寓言。第二個部分是藝術家團隊至數個地震現場勘景與採集物件及植物,透過壓印翻模製作成如化石質感的文物。第三部分是工作坊,邀請當地居民攜帶和地震相關的物件來參與,進行物件故事的分享。透過神話、採集、工作坊三種方法和線索,來對「地震」這個主題進行重新認識,也試圖以一個不同且深入的視野及角度,重新思考地震對人類的影響及面對它的觀看態度。
- 藝術家:涂維政
深時間裡的心跳
地球上每一種生物有著不同的心跳頻率與強度,火山是地球對外的通道,火山震動產生次聲波的共鳴是來自地底的心跳,由於台灣和日本都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上有很多活躍的火山,本作品以聲音裝置來回應兩地的火山次聲波,並播放來自醫院資料庫中記錄下各種人的心跳聲與火山次聲波的共振,在〈深時間裡的心跳〉中,讓我們和火山成為共振的聚合體。
- 藝術家:張溥騰
Dgiyag Skadang 砂卡礑的山
砂卡礑教會室外餐廳的砌石矮牆上正在進行〈Dgiyag Skadang〉創作計畫,參考立霧山等三座山的記憶,講述大同部落族人的遷徙故事。0403的強震嚴重影響了太魯閣族同禮部落族人返山的道路,不僅使族人無法接待登山客,也無法將山區的農產品運送下山,進一步加劇了生計困難。這次將邀請教會成員利用地震後新北市玩具銀行捐贈的積木,繼續發展〈Dgiyag Skadang〉藝術創作,透過砂卡礑的山,反思砂卡礑的地震故事,回應展覽的主題。
- 藝術家:陳政道
地鳴後滄桑 系列
地震發生的當天,第一時間山巒的雲與煙霧渾沌之景,太魯閣灰濛濛的令人沈默不語,公路上的巨石,和落石的瞬間影片,那些熟悉的地方,都被摧毀了。明天,我看到的世界還是一樣的嗎?還是會像有些人事物消失蹤影?如果我還活著,我是個畫家,那我必須用我的繪畫來記錄這滄桑的風景,看那山巒難過的痕跡,也是大自然產生的圖騰,我去以往熟悉的地方,看著那些巨大變化風景,我畫下那些熟悉風景的傷口,紀錄這場瘋狂的畫面。
- 藝術家:盧俊翰
還在
從春日鍋蓋樑的尋常風景,看見百年來斷層推起的褶皺崖;從天王星大樓倒塌的軒轅路與花崗街口,看見 1951 年傾覆的天主教若石醫院。我們從熟悉靜止的風景中,看懂飽含變動的痕跡,理解時間與空間在給我們指路,生活在哪裡。台灣每年平均發生 32,000 次地震,有感約 1,000 次,七成發生在東台灣。向陽的眼睛在這塊土地上必須能透視過去、探測痕跡、定格大地與人工建物的肌理,才會了解其實一切還在,星球還在地震還在生活也還在。
- 藝術家:鍾順龍、莊慕華
圖文提供:固夏公關/圖檔哇大創意
2024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星球爆裂觀測站 ▸官網 粉專
活動時間:2024年11月2日 至 2025年1月5日
展覽地點:花蓮縣石雕博物館、花蓮美術館及8個花蓮在地店家衛星站
策展人:馬國鳳、龔卓軍、Nakaw Putun、王玉萍
指導單位:花蓮縣政府
主辦單位:花蓮縣文化局
策展單位:哇大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共同策展: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
協辦單位:台灣地震科學中心、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花蓮市公所
旅花蓮食宿景點口袋名單
▸ 花蓮住宿優惠、交通,戶外踏青室內看展景點,在地山海美食一次看
▸ 煙波花蓮太魯閣 山闊館開箱!入住海景房、體驗3大亮點
合作、推廣等其他活動請來信 jsimplelife7@gmail.com